那些年沒讀好的計網 --- OSI Layer

OSI Layer - 7層架構


OSI為國際標準化組織所定義的一套網路架構概念,並非必須實作。
僅定義出網路的互動模式,以方便了解且學習。

第一層 - 實體層


為OSI的最底層,為硬體與硬體之間的直接傳輸,如電纜、網路線、網路卡等

第二層 - 資料連結層


介於實體層與網路層中間,目的為在網路之間建立邏輯連結,並且在傳輸過程中處理流量控制及錯誤偵測,讓資料傳送與接收更穩定。

第三層 - 網路層


網路層定義網路路由及定址功能,讓資料能夠在網路間傳遞。這一層中最主要的通訊協定是網際網路協定(Internet Protocol,IP),資料在傳輸時,該協定將IP位址加入傳輸資料內,並把資料組成封包(Packet)。在網路上傳輸時,封包裡面的IP位址會告訴網路設備這筆資料的來源及目的地。

第四層 - 傳輸層


傳輸層主要負責電腦整體的資料傳輸及控制,是OSI模型中的關鍵角色,它可以將一個較大的資料切割成多個適合傳輸的資料,替模型頂端的第五、六、七等三個通訊層提供流量管制及錯誤控制。

傳輸控制協定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,TCP)是我們常接觸具有傳輸層功能的協定。

第五層 - 會議層


這個層級負責建立網路連線,等到資料傳輸結束時,再將連線中斷,運作過程有點像召集多人開會(建立連線),然後彼此之間意見交換(資料傳輸),完成後,宣布散會(中斷連線)。

第六層 - 展示層


應用層收到的資料後,透過展示層可轉換表達方式,例如將ASCII編碼轉成應用層可以使用的資料,或是處理圖片及其他多媒體檔案,如JPGE圖片檔或MIDI音效檔。
除了轉檔,有時候當資料透過網路傳輸時,需要將內容予以加密或解密,而這個工作就是在展示層中處理。

第七層 - 應用層


有很多種協定FTP, HTTP, DHCP等,為應用程式所使用的層,例如瀏覽器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